毫不猶豫的把李安放在第一張圖,
考大學的時候,總是把李安當成目標,一心想進電影圈工作,
現在回想起來,還是不禁莞爾,
因為那股力量影響了我好多好多。
(偷偷推薦李安的喜宴和推手)
左邊的戴立忍,以前只是看他演的白色巨塔,
後來看他導的不能沒有你,恰巧也有機會訪問到他,
才知道他背後的故事和為電影付出的心力,都不是透過大螢幕可以被看了解的。
回歸正題,原本要來看看松菸文創,
但有點失望,整體建築給我一種冷冷灰灰的感覺。
剛好金馬50風華展還在展期,趕緊來看展,
畢竟金馬50我可是守著電視機看呢!!
♥♥♥郭富城實在誇張的年輕♥♥♥
還有一群導演聚在一起的畫面實在很難得一見(擦淚
一進門的金馬得獎人照片牆,讓我莫名感動。
有些人也許是已經是超級巨星,
但得到金馬獎對他們來說,仍然是件很困難的事,
所以每個以前得過獎的人在金馬50這一年,一起再次捧起金馬獎座,
那種感覺一定是無法言喻吧!
展覽從第一屆金馬獎開始簡單說起(畢竟不是每部電影都還留有完整的紀錄),
原來前幾屆金馬獎都是直接公佈得獎人,沒有現在眾所期待的入圍名單。
看著這些以前的電影海報、手稿、劇本,
原來台灣的電影這50年來,是這樣一點一滴的慢慢改變,
才逐漸形成我們現在所熟悉的"電影"。
搜尋了江青的照片,真的頗美麗,帶點空靈、氣質,
感覺是現在藝人比較少見的那種特質。
還找到了這篇各版本西施大PK,
有些經典還是很難超越呀!
黑膠唱片,鄧麗君也是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呀,
現在真的很難想像鄧麗君的影響力之大,當時大陸是不能正大光明的聽他的歌。
吳念真改編自黃春明的《兒子的大玩偶》,吳念真也是我好佩服的導演/編劇。
蠻推薦這三部短電影,沒有什麼大場面或是灑狗血的劇情,
但充滿了簡單純樸的愛,和只屬於台灣的那種草根性。
我特別喜歡蘋果的滋味。
推薦你們吳念真在《10+10》中的作品,他所說的故事,
總是這麼簡單卻又這麼觸動人心。
電影裡一幕幕的場景,都是一筆一筆細緻的設計出來的。
演員的服裝也是如此,角色該穿什麼才能代表這個角色的個性?
或是那個年代、那個家庭背景的角色,應該穿怎麼樣的衣服,戴什麼要的飾品?
一切的一切,都是考驗著整個劇組的細膩度
展場還會有一些小電視,播放著電影的片段。
每個導演一定都有自己私藏的武林秘笈吧!
這天相機有點狀況,果真是出了問題,送修去了(哭
展場的另一邊展示著劇中演員所穿著的衣服,
右邊那件事張曼玉飾演《阮玲玉》所穿的旗袍。
整個展場沒有很大,也有可能是因為人蠻多的關係。
設計圖和實際定裝的對照圖,很有趣吧,
電影真是個化想像為具體的一個行業,
也許過程中會破會一些想像的美好,但還是充滿了魅力和魔力。
好淡雅的古裝,美得讓人想再多看幾眼。
右邊的桃姊,是部讓我頗驚訝的電影,
看的當下會覺得很平淡,但看完之後,心情卻莫名的低落,
回頭去看她的英文片名A Simple Life,我似乎懂了。
我覺得這部算是看到蠻不一樣的劉德華。
看到這身衣服,不自覺想吶喊:只要有心,人人都可以是食神!
周星馳的電影真的部部都是經典,句句都深植我的腦海!
香港電影的另一個高峰─無間道。
雖然赤壁的評價好像沒有很好,我自己看過的感覺也是普普,
但私心覺得這是史上最帥的孔明(笑
赤壁的演員組合,也是好經典呀!!(眼睛發亮
賽德克巴萊算是這幾年來台灣電影比較大成本、大製作的電影吧,
最近台灣電影都流行走本土,不是不好,
但就像李安所說的,無法跳上國際電影的格局。
我自己這幾年看電影下來的感覺,會覺得台灣的電影會很想取悅觀眾,
當然為了票房,商業化是無可避免的,
但劇情商業化,整體美術設計、場景佈置又不夠精緻的情況下,
只為淪為一部笑完就被遺忘了的電影,
我想每個導演都想要自己的作品永遠被記住。
簡單舉例金鐘獎為什麼每年都是公視是常勝軍,
有時候真的不是公視的劇太強,我必須很老實的說,
是台灣的偶像劇根本已經是一灘爛泥...,
,尤其我自認為是個電視兒童,
很多哩哩摳摳的偶像劇我的看過(遠目
最近實在有一種很深的感覺,就是台灣電視已死,無論是偶像劇、綜藝節目、歌唱選秀、新聞節目,
難得我想看電視卻怎麼轉也轉不到可以讓我停下來的節目。
金馬獎牆,原來每屆的金馬獎獎座都有些許不同。
攝影師李屏賓(鼓掌
推薦《乘著光影旅行》這本書,裡面有他的故事,
電影除了導演,攝影師也是一部電影有沒有靈魂的關鍵。
展場的另外一個小空間是展電影海報,
有時候電影海報設計的一眼就抓住我,
也會讓我特別想去看那部電影。
不知不覺,金馬獎就50年了。
延伸閱讀: